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立法工作 >> 立法动态

纪念地方立法十周年 | 地方性法规实施典型案例⑪三江侗族自治县贯彻实施《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5-09-05 18:05   |  来源:市人大法制委员会  
将本文分享到: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柳州市地方立法十周年成效,系统总结十年来地方立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案例涵盖了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各级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我市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宣传法规,正确适用法规等贯彻实施法规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现选取部分典型案例,从即日起将在柳州人大网站、柳州人大微信订阅号、《柳州人大》杂志等媒体平台进行集中展示,敬请关注。


地方性法规实施典型案例⑪

三江侗族自治县贯彻实施《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典型案例

一、案例总体情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着大量以木结构为主的连片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但长期面临“火灾易发、蔓延迅速、扑救困难”的消防隐患。2024年3月1日,《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我县积极探索“法治保障+科技赋能+文化融合”的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取得成效,通过1年实践,村寨实现火灾事故“零伤亡”、重大火灾“零发生”。    

二、案例适用地方性法规的情况

(一)联防协作机制

结合“十户联防”机制,制定完善村寨灭火协作机制,督促各乡镇村寨及时制定贴合实际的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如发生火灾时,村寨周边村屯出动人员、手抬机动泵、消防水带等,积极参与火灾扑救,多村屯协作共同开展火灾扑救,有效阻止了火势蔓延,为消防救援人员到场争取宝贵的处置时间。建立“一键调度、多点支援”的跨区域救援模式,梅林乡、富禄乡等与贵州省边境接壤的村寨还曾获得贵州村寨的支援,帮助处置火情,极大地减少了火灾损失。

(二)基层消防力量建设  

一是2019年以来,先后推动政府建立15个乡镇专职消防队并投入使用,实现乡镇专职消防站点100%全覆盖。二是成立消防救援综合服务中心。提请编办成立1个消防救援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消防服务工作站,划分6个片区并实行片区管理,分别为古宜、丹洲、斗江、八江、良口、洋溪等,并在各片区设立消防服务工作站,依托乡镇专职消防队挂牌运行。三是建设南站易安片区小型消防站。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建设以及消防力量布点工作需要,在南站片区建设福学消防站,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中小型消防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人员和车辆装备器材。四是建立消防志愿速报员,推动县政府组建一支由24名骑手组成的“轻骑兵”前突小队,以应对发生自然灾害后易造成“断电、断路、无信号、恶劣天气”等条件下“突不进去、传不出来”的难题。五是组建“微型消防站+志愿消防队”网络,响应《条例》“建立村级消防力量”的条款。全县每个村屯均建有消防器材室,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对于50户以上的村屯均建成一支10~15人组成的村寨志愿消防队,每个村屯落实一名巡寨喊寨员,共配置手抬机动泵总数1300余台,开展应急演练120场次。  

(三)社会力量参与 

组建乡镇村寨消防俱乐部。大队选取独峒镇为试点,成立乡镇村寨消防俱乐部,招纳热爱消防事业、愿意为村寨消防作奉献的热心人士,参加消防俱乐部组织的消防宣传、检查、培训等公益性活动,借助各类体育赛事举办契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四)消防宣传教育

将消防知识编入侗族大歌、芦笙踩堂等非遗表演,开发“消防主题风雨桥”研学路线。通过“鼓楼讲堂”“火塘夜话”等民俗活动宣传消防知识,创作侗族琵琶歌《防火谣》等文化作品,落实《条例》“结合民族习俗开展消防教育”的规定。

三、案例特点及作用意义

《条例》的颁布,为部门协作立法提供范例,该案例通过“职责法定化、流程标准化、问责刚性化”,破解了传统村落消防“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难题;在文化与安全共融方面,创新“消防+非遗”宣教模式,如用侗族“耶歌”传唱防火口诀,以“月也”民俗活动组织消防演练;在守护文化根脉方面,为侗族木构建筑群提供“活态保护”样本,避免“大火毁千年”悲剧,助力侗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创新治理范式方面,验证《条例》中“联防协作机制”等条款的落地路径,为民族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通过消防安全赋能文旅产业,带动民宿、手工艺等增收项目,实现“保安全”与“富口袋”双赢。三江侗族自治县以《条例》实施为契机,将法治刚性、科技力量与文化智慧深度融合,让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建筑博物馆”既留得住乡愁、更守得住平安,为全国木结构连片村寨探索出一条“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永续发展”的消防安全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