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发布日期:2018-12-14 11:43   | |
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面对新时代,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特色文化,是融水县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之一。2018年12月5日,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苗族系列坡会群专题)的情况报告》,结合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11月时的调研情况和会议审议情况,会议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的坡会场地被侵占,系统规划仍然不够,坡会群传承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坡会活动载体创新不够等。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加强坡会规划编制。融水非遗苗族系列坡会群虽然只是14个坡会,但融水是“百节之乡”,各式各样的坡会众多,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融水县人大常委会经调研和审议提出,应组织力量对全县坡会进行调查统计,对影响力大的,特别是有固定场所的要做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打造,对于坡会活动的时间给予合理安排。同时,规划建设示范性传承基地,加强传习基地管理,建立传习基地扶持与奖励机制,区分抢救性传承、保护性传承和生产性传承,整合相关产业资金,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和奖励,发挥示范性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坡会场地建设和保护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从调研和审议情况看,由于缺乏专项资金,融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经费一直在文化公共服务经费中统筹,又由于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缺口大,无法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多停留在口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以及相关培训、宣传、抢救等工作很难有效开展。苗族系列坡会场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如厕所、停车场、斗马场、坡会活动后的卫生处理等没有经费投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今后应加大县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创新坡会发展模式。针对坡会群载体较为单一、坡会活动创新不够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应把保护与传承有效融入旅游、商业、扶贫、企业、互联网、城乡建设中,形成“坡会+旅游”、“ 坡会+商业”、“ 坡会+扶贫”、“ 坡会+企业”、“ 坡会+互联网”等新型保护与传承模式,推动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坡会进行提炼、转化、创新,带动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苗族系列坡会为主、侗族和瑶族坡会为辅的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坡会群。
在审议之前的11月上旬,融水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8个乡镇,通过与当地干部、人大代表、民族知名人士代表进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苗族系列坡会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提供了依据。据悉,2006年以来,融水县将特色文化产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先后建立了“融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族蜡染传承基地”、“苗族银饰制作传承基地”等15个非遗工作平台。开展了以“苗族系列坡会群”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收集民间乐器、音乐、舞蹈等15个门类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资源线索1532条,文字资料30余万字,所有资料分门别类建档入库。2010年出版《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集》400册。2013年,融水县“苗族系列坡会群”被文化部列为全国138个国家级春节文化活动特色地区之一。每年春节期间,苗族系列坡会群各类活动相继举行,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吸引了区内外宾客纷至沓来,节庆文化活动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廖独秀
作者单位:融水县人大
|
版权所有:(C)2009 柳州市人大常委会 |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369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