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发布日期:2025-09-03 09:10  |  来源:《广西人大》2025年第8期   | |
“小李,我们小区的垃圾点设置不太合理,帮反映一下?”刚到上班时间,居民李阿姨就来到柳州市柳南区广电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向联络站站长、驻站人大代表李永来诉说自己的烦心事。
这样的场景,在广电社区代表联络站经常能见到。建站3年来,这个有13名市、辖区人大代表进驻的联络站,“门常开、人常在”,接待社区群众来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92件,办结率、满意率均在95%以上。
人大代表在大榕树下协商议事,收集民情民意(庞边/摄)
“同志们,我们社区的芦笙队在元旦活动上的表演拿奖啦!”一接到消息,李永来兴高采烈地向站里的其他代表传达喜讯。谁也没有想到,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老人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可以组队参加活动,还拿了奖。
说到芦笙队,还得从驻站人大代表黄蓓菲说起。有一次,她到瑶族居民施暖姣家走访时,看到了一把积灰的芦笙。闲聊间,施暖姣“一个人吹不出芦笙神韵”的话语被黄蓓菲悄悄记在了心里。
黄蓓菲平时最关注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社区的“红心艺术团”有17支文艺队,但大多主攻舞蹈,最缺的是“攥在手里的文化根脉”——民族乐器的演奏队伍一直没组建起来。
受到那把积灰芦笙的启发,黄蓓菲跟其他驻站代表商议,提出了争取经费组建芦笙队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落实,有30余名爱好者报名参加。社区芦笙队就这么组建了起来。大家在教练的带领下勤学苦练,渐渐地,芦笙队成了社区的“移动宣传队”,《禁毒谣》《团结颂》等曲目在各类活动中赢得满堂彩。黄蓓菲说:“芦笙队里有各个民族的居民,社区里的民族团结,就在这一曲曲欢快的芦笙调里。”芦笙队获奖的喜讯,是代表建议落地赢得的掌声,更是社区各族群众共酿的文化甜酒。
联络站“民意登记”的档案里,一份“妇女就业与文化传承”的建议清单特别显眼,清晰的笔迹记录着驻站代表通过“代表定期走访+民意恳谈会”收集到的社区妇女心声——有关于单调退休生活的苦恼,有对传统手艺失传的担忧……
各族居民在“巾帼绣坊”制作丝网花(资料图)
对于每一条记录在册的心声,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联络站都会以代表建议的形式尽力推动解决。在办理“刺绣技艺传承”建议的过程中,联络站启动“协商议事机制”,调动社区资源,驻站代表全程跟进社区“巾帼绣坊”的平台规划和培训课程设置,不仅邀请老艺人传帮带,还帮助对接电商资源,为绣品拓宽销路。现在,“巾帼绣坊”已带动50余名妇女就业,学员们跟着老艺人学手艺,大家聊着订单、畅想未来,她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做私人定制”。
除了休闲娱乐,社区老人的衣食住行也是驻站代表关注的焦点。人大代表梁帅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80%独居老人提到“等子女做饭难”,60%行动不便者希望“不用等外卖”。他借助联络站推出的“代表牵头+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其他驻站代表一起走访调研,按老人饮食习惯拟定菜单,协调引入线上预订系统,联合志愿者组建送餐服务队,建立“定期探访+按需送餐”制度,确保热饭热菜准时准点送到老人们的家里。
如今,长者食堂的烟火气里满是暖意。83岁的覃通武老人端着热乎的早餐赞道:“不用等子女,优惠又健康。”从收集需求到服务落实,从智慧化升级到个性化关怀,驻站代表用实际行动让“老有所养”成为社区里的常态。
暮色中的广电社区,芦笙的曲调、绣坊里的欢声笑语、长者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群众口中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幸福密码”。
|
版权所有:(C)2009 柳州市人大常委会 |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369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