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民代表大会70年

“人民代表大会70年”系列报道③ | 柳州市民怎样参与地方立法?

  发布日期:2024-09-13 10:40   |  来源:李俊  
将本文分享到:

“造成小区‘飞线’充电多的原因复杂,集中充电电费较高是产生‘乱象’的重要原因,建议作出针对性规定。”今年4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深入柳江区,就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立法工作进行实地调研,来自基层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的鲜活建议,最终在法规中得以体现。

让民意对接立法,让专业的“法言法语”与群众“冒热气”的建议“双向奔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我市积极敞开参与之门,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地方立法全过程,让每一部法规都能满载民意民智。那么,我市立法机关开门立法怎么“开”?群众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地方立法?

打造基层立法“直通车”

打造立法“直通车”,搭建民意“连心桥”。

2016年,柳南区太阳村镇人大主席团等3个基层单位、组织确立为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2018年,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政府等6个基层单位、组织确立为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2022年,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基层单位、组织确立为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我市基层立法联系点从最初的3个,扩增到18个,实现了从无到有、提质扩面、良好运行。

供图:法工委 彭学峰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自首次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在法规立项、起草、论证、修改、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基层群众通过联系点“原汁原味”反映上来的意见建议,源源不断体现在我市立法工作中。

代表联络站征求意见、线上征集意见,专家论证会、座谈会、集中改稿会……群众还可以通过遍布全市的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各种线上平台,为我市地方立法工作出主意、提建议。2021年底,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本地主流媒体,围绕推进机动车停车管理地方立法工作,走进立法联系点的柳南区银山街道,让“高大上”的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

资料图

从身边到“指尖”,市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之门常打开,通过这扇门,群众的声音在法规中不断得到体现。

用好基层立法“金点子”

群众“金点子”坐上立法“直通车”。

202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其最开始的名称是《柳州市村寨消防条例》。

法规名称为什么会更改?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原来,该法规从立项、草案起草,到征求意见、草案审议,全过程各环节都注重“开门立法、问计于民”。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先后四次深入融水、三江等少数民族集聚区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村民、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采纳意见建议12条。尤其在深入调查研究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提出条例草案应突出少数民族集聚区特色,建议将条例名称修改为《柳州市木结构房屋连片村寨消防条例》,市人大常委会经过审议,采纳了此条建议。

找到地方立法的最大“公约数”。类似这样贴近生活闪耀智慧的“金点子”,让我市出台的每一部地方性法规得以更切合实际、更体现民意。

发挥“国字号”示范效应

在立法工作领域,我市还有一个“国字号”,展示了柳州地方立法工作的成效,更通过这个小窗口诠释了中国式民主的大气象。

2020年7月,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第二批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广西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4年多来,市人大常委会指导三江打造“站点融合”工作模式,利用寨佬“鼓楼议事”、款坪“讲款”等当地独特方式,让基层百姓声音从田间地头直抵最高立法机关。截至目前,这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累计完成各级人大立法征询意见任务100余项,征集到意见建议4000多条。

立法“直通车”开进三省(区)交界民族地区,“国字号”发挥“溢出效应”。

供图:三江县人大常委会

2021年6月,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与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构建了桂湘黔三省(区)六县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区域协同机制,共同承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征询意见工作。2023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率桂湘黔三省(区)六县立法协同机制成员单位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汇报,相关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高度肯定。

以“民声”定“民生”,让“民意”变“满意”。地方立法的“柳州实践”,让人大制度优势彰显更加持久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