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县区人大 >> 融水县

发展在埋岩坡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布日期:2023-04-20 17:50   |  来源:廖维  
将本文分享到:

419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在两县交界处的埋岩遗址“依吉松努”隆重举行桂黔两省(广西良寨乡、贵州斗里镇)接边地区“同系接边情谊·共促邻里团结”主题活动,举行“桂黔人大代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和“桂黔两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龙庆革、副主任莫先伟、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旭莹、贵州省从江县委常委、人民武装部部长牛铎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大琼出席活动。接边的埋岩坡成为桂黔两省区人大代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

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民族团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300多年前,“埋岩”便成为群众处理矛盾纠纷、应对外来骚扰、处理偷盗等事件的讨论点和处理点,由通晓苗族古理规约的老人主持议事,民主协商,这与当前矛盾处理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的要求类似,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3年开始,由于国家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融水苗族自治县大里村和从江县根里村1008亩山林土地权属纠纷不断。在柳州市委、融水县委、黔东南自治州州委、从江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良寨乡与斗里镇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法治联宣、法律联援”的“五联”工作机制,五联机制中,双方人大代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316日,双方山林纠纷达成协议,标志着长达33年的跨省山林纠纷得以圆满解决。2018年桂黔两省两乡(良寨乡、斗里镇)以“恩怨化解立新碑、法治建设筑团结”为宗旨,在两省交界处的埋岩遗址“依吉松努”举行隆重的“民族团结纪念碑”立碑仪式。近年来,良寨乡大里村成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了人大代表视察调研制度、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职责、人大代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制度,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制度等,驻站代表11人。在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良寨乡人大通过调研,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决定在埋岩遗址“依吉松努”建立桂黔两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利用自治县人大议案专项资金13万元作为建设民族团结纪念亭及征地费用。2022柳州市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在埋岩遗址‘依吉松努’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议案”,得到柳州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市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对该议案给予高度肯定,并于当年划拨专项资金33万元用于建设桂黔两省民族团结同心长廊、基地地面硬化、步道铺设、埋岩遗址亭建设等。将这里变成了桂黔两省人大代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

近年来,良寨乡人大根据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主题活动,取得很好成效。

建立健全调解网络,完善人大调解机制。在良寨乡大里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每月在埋岩文化遗址开展一次接待群众来访“接待日”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按有关程序处理和答复。对重大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上报乡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乡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及时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举证调解,确保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群众的充分认可。由此,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认真调研组织,完善相关做法,进而形成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埋岩文化”的工作模式。

发挥调处作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良寨乡大里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实行受理登记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职权范围内的进行登记,实行一案一卷管理。当矛盾发生后,从公平公正的角度,从讲法律、摆事实、有依据的原则,从讲团结、讲稳定的高度,认真组织双方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五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件,调处成功28件,调解成功率达93.3%。同时主动向群众公开受理纠纷电话,及时受理和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

用活埋岩文化,搭建桂黔接边地区团结进步连心桥。桂黔的接边乡镇良寨乡和斗里镇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这一优势,实现文化联谊,共唱连心之歌。积极探索边界共建新的突破,持续加强两地文化、经济、产业等多渠道的官方交流和民间交往。利用“党横坡会”、“党墙坡会”、“党开坡会”等特色民族节庆,通过“打同年”等方式,加强桂黔民族接边地区文化交流交融,促进两地群众在往来中增加情感,在交流中增进互信,在互助中增进友谊。

下一步,两乡将探索成立“依吉松努”芦笙坡会和建立联合人大代表联络站,在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中进一步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接边地区各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