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发布日期:2025-10-13 17:32  |  来源:韦新娜   | |
柳江区里高镇板六村,群峰叠翠间,一畦畦稻浪托着螺壳的银光翻涌。在这里,兰健勇把“返乡创业”书写成了“产业蝶变”。曾经,他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稻螺养殖试养人;如今,他成为稻螺共育的行业标杆。请来科技“外援”,把实验室搬进稻田,让“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冲锋”。稻因螺而肥,螺因稻而香。一田双收鼓起村民腰包,也叩开乡村振兴大门。兰健勇用一颗螺蛳的微小支点,撬动起一方水土的蓬勃希望。
返乡“破冰”:在发展中蹚出新路径
在里高镇板六村木祥屯螺蛳良种繁育和养殖试验基地,连片养殖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肥美田螺贴着稻根缓缓蠕动,鱼群穿梭嬉戏,对虾不时跃出水面,整个基地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活力。2017年,柳州螺蛳粉“一夜出圈”,在外打拼的兰健勇嗅到产业风口,卷起裤腿回到这片青山环抱的稻田,成为村里第一批实施“稻+螺”模式的先行者。没人走过的路,他用脚步丈量;没有现成的技术,他日夜泡在田里,把发展难题写进日志,逐一破题攻克,这片方塘自此翻腾起创新发展的浪花。
兰健勇查看螺蛳生长情况。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头天撒下的螺苗,隔天就被野杂鱼啃食大半;三伏热浪炙烤,池塘竟漂起成片螺壳;稻喜浅水,螺需深水,两种生物的生长需求在田间博弈;福寿螺更像入侵“敌军”,一夜间就能夺下半壁江山。面对接踵而至的难题,兰健勇骨子里的倔劲被激起:“机会只有一次,没人懂螺语,我就天天守在田边听!”
螺蛳良种繁育和养殖试验基地全景。
那时,天刚泛青,兰健勇已蹚水下田,将水温、水质、螺群动态等数据一项不落记满厚厚三本笔记;夜幕四合,他还蹲守池埂,借着头灯微光观察螺群情况,把失败当草稿,把数据当密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摸索出“稻螺共育”方程式,在312亩方塘里,稻稳产800斤/亩,螺高产2500斤/亩。曾经略显沉寂的田埂,如今被螺壳映得银光熠熠,兰健勇的名字也深深镌刻在板六村的振兴画卷上。
科技“造血”: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经验只能管好一亩三分地,科技才能铺就千亩良田。”这是兰健勇在泥水里悟出的硬道理。他把科研院所当作“后援团”,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科技大学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力邀教授专家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科研动力。
兰健勇(左一)与专家团队交流螺蛳养殖技术。
2018年,广西科技大学生化学院易弋教授团队把“科技小院”搬进稻螺基地,冬闲田养殖环棱螺的模型从实验室试管直接应用到312亩水面,稻与螺从“抢地盘”变成“手拉手”,极大地促进了稻田螺蛳综合种养产业的推广发展。
兰健勇(右一)向村民传授养螺经验。
多年持续的科技“滴灌”,昔日试验田已蝶变为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品牌运营“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标杆,兰健勇的稻螺基地先后获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柳州市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柳州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等称号。兰健勇把一只小螺蛳送上产业跑道,也为稻螺共育输出可复制的“柳江样板”,让田野真正长出科技生产力。
手“共富”独行快走向众行远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兰健勇始终牢记代表职责。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他提出了关于“优化发展螺蛳产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将履职答卷深深镌刻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作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返乡创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常年为板六村木祥屯、板则屯脱贫户提供3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更坚持“输血”变“造血”——群众想学螺蛳养殖技术,田间就是免费课堂。
兰健勇(右一)悉心投喂螺蛳。
木祥屯的韦义曾经是“学员”,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养殖户。2019年,韦义初到稻螺基地就被满塘蚂蟥难住。兰健勇得知情况后,立即卷起裤腿,从清塘、晒泥到杀菌配药,每一步都手把手示范,蚂蟥清除了,韦义的养殖信心也跟着足起来。如今,韦义已能独立管理13亩稻螺田,每年增收3万元。“当时看到池塘里那么多蚂蝗,真不知怎么办,多亏兰健勇手把手教学,现在才能得心应手。”韦义回忆道。
兰健勇(右一)为螺蛳称重。
深知一人富不算富,为进一步扩大带动效应,兰健勇又牵头办起稻螺种养培训班,免费传授螺蛳养殖技术、发放优质螺蛳种苗,推出“技术包教会、成品包回收”的双包模式,并与养殖户签订保底合同,将风险揽在自己身上,把收益留给乡亲。目前,已累计开展8期培训,参训学员500余人次,示范带动螺蛳养殖面积达6000亩,养殖户每亩增收1500元,板六村的稻螺田正由点成面,在连片沃野里铺展开来。
兰健勇积极探索多元化稻螺种养模式。
面对未来,兰健勇充满信心地表示,“下一步将前端抓螺蛳新品种选育和绿色养殖技术迭代,为柳州螺蛳粉备足‘金牌原料’;后端推三产融合,将稻螺基地打造为集智慧种养、加工体验、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田里养螺蛳,车间生产袋装螺蛳粉,游客还能观光,一条完整产业链将串起更多岗位、聚拢更旺人气,让板六村的产业振兴道路越走越宽,持续将农业现代化答卷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
版权所有:(C)2009 柳州市人大常委会 |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369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