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发布日期:2025-08-22 09:40  |  来源:市人大法制委员会   | |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柳州市地方立法十周年成效,系统总结十年来地方立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案例涵盖了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各级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我市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宣传法规,正确适用法规等贯彻实施法规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现选取部分典型案例,从即日起将在柳州人大网站、柳州人大微信订阅号、《柳州人大》杂志等媒体平台进行集中展示,敬请关注。
地方性法规实施典型案例①
“柳州鱼峰歌圩”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
——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贯彻实施《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典型案例
一、案例总体情况
“柳州鱼峰歌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壮族“歌仙”刘三姐文化的千年传承,是柳州市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鱼峰公园作为歌圩核心区域,日均吸引超5000 人次参与山歌活动,高峰期单日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深入贯彻《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以“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智慧管理”为核心,实施鱼峰歌圩升级改造工程,通过法规赋能破解管理难题,推动传统歌圩向现代文旅融合标杆转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800万元,完成公园功能分区优化、智慧管理系统建设、非遗展示设施升级等12项重点任务,实现山歌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治理效能的双提升。
二、案例适用地方性法规的情况
(一)法规条款精准落地。依据《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第12条关于“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的规定,将鱼峰公园划分为山歌活动区、安静休憩区、生态游览区等5个功能板块,设置歌仙广场大舞台、青檀歌台等5处专业歌台,配套LED显示屏、环境噪声监测设备,实现活动区域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条例第15条关于“禁止时段和区域”的规定,在非活动时段(12:00-14:30、22:00-6:00)禁止使用音响设备,通过安装12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并公示噪声数据,2024年累计劝导违规行为186起,行政处罚23起,噪声投诉量同比下降62%。按照条例第8条“提供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服务”的要求,建设刘三姐文化传承馆,展出《刘三姐》彩调剧原稿等珍贵文物,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设置5处应急避险标识,配备专业急救设备,2024年成功处置突发医疗事件12起。
(二)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市民参与”的管理模式,成立由公安、城管、文旅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引入30名义警队员参与日常巡逻,2024年累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7次,调解纠纷53起。开发“鱼峰歌圩”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游客流量监测、设施运维、活动预约等功能,实现线上预约活动场地超3000场次,实时发布活动信息惠及10万+用户。设立5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培育7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4名市级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累计培训青少年学员5000 余人次,创作《千歌唱不完好生活》等原创山歌作品200余首。
三、案例的特点及作用、意义
(一)案例特点
1.文化保护与法规实施深度融合。将《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的刚性约束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柔性动力,通过法规明确保护范围、规范活动秩序、保障公共权益,实现山歌文化从“ 自发传承”到“依法保护”的转变。
2.科技赋能传统治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 “监测-预警-处置”智慧管理闭环,解决了传统歌圩噪声扰民、设施老化等痛点,提升管理效能30%以上。
3.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山歌+旅游”产业链,推出“听歌+嗍粉”特色线路,开发刘三姐文创产品30余款,2024年“三月三”期间带动周边消费超5000万元,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
(二)作用与意义
1.文化传承方面。推动柳州山歌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文化”,吸引2000余名“90 后”“00 后 ”加入传承队伍,形成“老中青”三代同堂的传承格局。举办“中国・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歌仙刘三姐广西山歌王争霸赛”等品牌活动,吸引18个省份、26个民族及东盟国家歌手参与,促进跨区域文化交流。
2.社会治理方面。通过法规实施与智慧管理,破解了困扰公园多年的噪声扰民、游商占道等难题,群众满意度达98.6%。创新“以歌化人”基层治理模式,开展山歌唱谈活动,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融入山歌对唱,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37起。
3.城市发展方面。鱼峰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山歌主题智慧公园”,2024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45%,带动全市旅游收入增长18%。形成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实施+智慧管理”模式,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柳州方案,相关经验被《中国文化报》专题报道。
“柳州鱼峰歌圩”案例以《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为法治保障,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实现了传统非遗的现代转型与城市治理的效能提升。该案例不仅为地方性法规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实践样本,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对推动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版权所有:(C)2009 柳州市人大常委会 |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369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