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发布日期:2023-04-25 17:15  |  来源:柳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韦斯敏 韦苏玲   | |
前言
工业铸根基,工匠传精艺,以一城之名,向工匠致敬!
柳州,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荣。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柳州产业工人总量达60.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11万人。
如此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培育工匠的最佳土壤。在这片土地上,柳州人正展开一场塑造城市新气质的社会实验——设立“柳州工匠日”,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强顶层设计,以全市之力培育高技能人才。
自2022年起,我市将每年的4月26日设立为“柳州企业日”和“柳州工匠日”,以“柳州工匠日”为时间窗口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并围绕“柳州工匠日”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服务活动。柳州,成为广西首个拥有工匠节日的城市。
一年过去,柳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市工匠培育工程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广大产业工人如何怀匠心、践匠行、出匠品?笔者走访我市各有关单位和工业企业,采访一线工人和劳模工匠,看我市如何用实际行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真心铸“匠心”,以“匠日”筑匠梦。
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一辆辆柳产新能源汽车通过组装走下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建机制:打造“柳字号”品牌
柳州产业工人大军在岗位上执着卓越、在产业中勇于创新,向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飞奔。其中诞生了一位“集大成者”——今年2月28日,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当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成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
从“新益求新”的汽车产业,到火花四溅的钢铁生产;从大国重器的工程机械,到全网爆火的柳州螺蛳粉;从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到如今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背后处处闪现着工匠的身影。匠心筑梦,龙城腾飞,一批柳州工匠正用智慧打磨出“柳州智造”,用双手打造出“柳字号”品牌。这背后离不开我市培育工匠机制的创新保障。
“我们坚持‘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权益上保障’的思路,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管理、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夯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基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总工会主席梁日春介绍,我市通过“三大机制”,筑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根基。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成立柳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科学制定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市委每年听取工作汇报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效能。
同时,我市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制度,畅通职工民主管理渠道;建立多元激励机制。健全完善政治、荣誉、薪酬、成果等方面激励机制,在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劳模表彰等方面向一线职工倾斜,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及“杰出柳州工匠”,对“柳州工匠”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对获评“广西工匠”和“大国工匠”的人才按照1:1配套资金奖励,并享受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优诊服务。
搭平台:探索“产改”新途径
近日,在“柳州工匠学院——柳钢集团工匠学校”揭牌仪式上,柳钢转炉厂炼钢专家赵勇站在一比一还原转炉主操作台前,运用3D动画模仿真实钢铁冶炼场景。学员们聚成一圈,不时发出惊呼:“原来从全流程看冶炼生产实操,是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市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柳州工匠学院”平台,推动工匠培育壮大、推进工匠技艺传承、推崇工匠助力“产改”的一个缩影。
“柳州近百年的工业史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劳模工匠,但他们还是凤毛麟角。怎么才能让这些星星之火旷野燎原,带动全市广大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呢?关键思路是,搭平台。”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覃萍说。
为此,我市积极打造技能提升平台,多方合力成立柳州工匠学院,组建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等15个职教集团,构建“工匠学院+职业院校+企业工匠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架构;实施“技能晋升助推行动”畅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通道,晋升技能等级3349人。
这一年,与柳州紫荆花一同盛开的,还有我市的职业教育硕果。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工业经济”的指导思想,通过“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柳州模式,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我市通过打造产教衔接平台,规划建设汽车产业园和柳州职业教育园,集聚8所院校、约10万名学生资源,打造本科、高职、中职全产业链人才培育平台,为产业工人队伍持续“造血”。
抓服务:为工匠培养添保障
人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去年4月22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每年4月26日设立为“柳州工匠日”,批准《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柳州工匠日”议案的实施方案》。将采取组织主题宣讲活动、提供技能提升服务、选树柳州工匠、推行“互联网+”普惠服务等举措,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为迎接第二个“柳州工匠日”的到来,去年12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牵头组织向社会公开征集“柳州工匠日”LOGO,吸引全国各地“设计大咖”积极参与,各界人士共话“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9个个人比赛项目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一名!”在2022年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二赛段),我市代表队从全区的1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
从钳工、焊工等传统工种,到无人机驾驶员、快递员等新职业,市总工会广泛开展企业劳动和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等活动,选拔出优秀的业务骨干和年轻选手,选树一批“柳州工匠”和技术能手,达到影响一批、带动一批、提升一批的效果。
我市各级工会也积极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多次开展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去年5月,我市率先在全区开展特级技师评聘工作,并升级推出“人才新政2.0版”。多措并举之下,广大产业工人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新动能,取得新业绩。去年10月,我市有9名技能人才获评广西首批特级技师。
今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结合政策内容,制定《柳州市深入开展“龙城金蓝领”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为柳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技能人才力量。
此外,我市还拿出“真金白银”,厚植人才沃土。驻柳企业派出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奖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得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牌的选手,分别给予3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已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和“广西技术能手”称号的个人,同时授予“龙城技术能手”称号。
传帮带:工匠精神效应显著
今年2月28日,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上榜,成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从钳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经历,郑志明的工匠精神在言传身教中不断传承。
郑志明、谢评周和谢德阳“名师徒”的工匠故事,成为了大家口口相传的佳话。“90后”钳工谢评周10多年前进厂时便跟着郑志明当学徒,如今,这个高挑的小伙子已是公司装备制造工段长,更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另一名徒弟谢德阳2019年也被评为“广西技术能手”。
多年来,郑志明始终把自己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等技能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先后培养出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
谢评周曾问郑志明:“您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郑志明哈哈一笑:“作为一名党员,不应该有私心杂念。我希望到我退休时,别人介绍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徒弟,说‘这就是那名大工匠谁谁谁的师傅啊!’”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郑志明师徒三人的故事也带动了一批人,“传帮带”效应愈发显著。
柳工“三剑客”的庞淇文、张健、朱飞,上汽通用五菱“领头雁”的严山、周忠长、易泽武,这些柳州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不仅传承了郑志明身上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如郑志明一般,毫无保留地带出了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从郑志明到“郑志明们”,我市涌现出了更多来自钢铁、汽车、机械、电网、航天、农业等领域的优秀产业工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添砖加瓦。
后记
匠心者,择一事,终一生。
如今,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工匠精神。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若能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做“匠人”、守“匠心”、传“匠艺”、扬“匠魂”,新时代新柳州的宏伟蓝图终将实现!
|
版权所有:(C)2009 柳州市人大常委会 |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369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