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要闻动态

广西云客户端关注:问效于法 守护民安|柳州人大开展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发布日期:2025-10-28 19:00   |  来源:广西云客户端  
将本文分享到:

10月27日,广西云客户端推发《问效于法 守护民安|柳州人大开展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道今年9月至10月,柳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上下联动等方式,全面检视法律执行成效,精准指出问题短板,提出务实建议。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今年9月至10月,柳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上下联动等方式,全面检视法律执行成效,精准指出问题短板,提出务实建议。

聚焦责任落实,安全治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柳州市坚持以“一法一条例”为标尺,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1.7%和48.0%,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市县两级全面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出台《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重点任务清单》等制度文件,整合设立市、县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委员会,构建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监管合力不断增强。

聚焦危化品、工贸、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采取双随机、联合执法等方式强化监督检查。今年1-8月,对268家市属国企开展安全生产检查8106次,排查隐患6936项,整改率达98.59%。2024年以来共对63347家企业依法予以行政处罚643次,8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督导—处罚—复查”闭环管理机制得到有效运行。

此外,不断夯实基础保障,全市完成829家企业三级、46家企业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智慧安监系统在重点工程投入使用,实现AI智能预警;村(社区)八桂应急先锋响应队伍实现全覆盖,16878名队员织密基层应急网络等。

执法检查组对中国铁建龙隐台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柳州市人大供图


执法检查组深入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对安全生产进行执法检查。柳州市人大供图

直面突出问题,找准短板弱项

在肯定成绩同时,执法检查也揭示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仍有薄弱点。 部分企业“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依然存在,主要负责人对重大隐患判定标准不熟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到位,风险辨识停留在表面;个别中小企业未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依然存在。

监管协同存在“梗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落实不到位,尤其在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部门职责交叉与监管空白并存,信息共享不畅、联合执法缺位。部分单位以“无处罚权”为由推诿责任,检查走过场、整改靠发文,存在“以罚代管”“纸面验收”现象。

能力建设存在短板。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乡镇(街道)普遍缺乏专职机构和人员;执法装备落后,检测设备不全、信息化水平低;社会救援力量专业化程度不高,基层队伍多为兼职,应对复杂工业事故能力不足,个别地区尾矿库渗漏事故接连发生,暴露出执法刚性不足。

法律认知存在偏差。个别部门对个体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管,全市5367家交通运输个体户基本处于“自行管理”状态;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混淆监管权限,片面理解“无处罚权即无监管责任”,导致日常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宽松软”问题突出。

强化法治引领,推动治理提质增效

针对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压实责任链条,杜绝层层下卸。 强化党政领导“促发展、保平安”政治责任,发挥安委会统筹协调作用,防止“开会发文式”履职。推动企业建立全员责任清单,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明确新兴行业、交叉领域的监管主体,确保监管无盲区。

二是提升执法效能,破解协同难题。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联合执法模式,建立“检查—督办—整改—核验—问责”全链条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对履职不力者严肃倒查。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线索移交、结果互认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对新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及时制定安全标准,填补监管空白。

三是建强专业队伍,补齐能力短板。配齐乡镇(街道)专职监管人员,引进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加大执法装备投入,配齐专业检测设备和信息化工具,推动建立“全域互联”智慧应急平台,扶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构建多元协同的应急救援体系。

四是深化法治宣传,统一认知口径。组织司法、执法部门联合开展法律解读,明确个体经营者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厘清行业监管与综合监管边界,发布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纠正“无处罚权即无监管”错误认识。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考法制度,完善举报奖励和曝光机制,营造全社会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