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要闻动态

《广西法治日报》关注 | 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执法检查

  发布日期:2025-09-05 18:05   |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宁惠 潘日希  
将本文分享到:

9月4日,《广西法治日报》普法园地刊发《柳州市人大开展〈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检查〉执法检查 网红小吃迈向千亿产业背后的“法治密码”》,报道关注今年8月,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全面检视《条例》施行以来的情况。相关执法检查报告显示,自2022年11月《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从“网红小吃”向“千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759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跃升至150.51亿元,跻身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第19位。

今年8月,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全面检视《条例》施行以来的情况。相关执法检查报告显示,自2022年11月《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从“网红小吃”向“千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759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跃升至150.51亿元,跻身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第19位。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法治引领、政策赋能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的“柳州实践”,也蕴藏着柳州人大以法治护航产业发展的“法治密码”。

法治引领: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从执法检查情况看,柳州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要求,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在顶层设计、标准建设、质量监管、品牌打造、三产融合、政策扶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条例》约77%的条款落实良好,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当前,柳州市已构建起覆盖原材料种养、加工、包装、物流等全链条的6大子体系标准框架,累计制定标准571项。其中,现行适用标准480项,新制定发布标准91项,基本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全流程、各环节标准全覆盖,为产业规范化发展筑牢了“标准基石”。在相关标准引导下,企业生产更规范,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增强,“柳州味道”实现标准化输出,为螺蛳粉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夯实基础。目前,柳州市共认定原材料生产示范基地20个,全市竹笋基地面积超10万亩,为螺蛳粉产业提供稳定优质原料支撑。

2022年以来,柳州市螺蛳粉企业获得各项扶持资金3683.73万元,其中,4家企业获评“广西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4家企业入选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15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成功创建国家螺蛳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柳州市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兴起,柳州市依托现代物流平台持续推进螺蛳粉产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2024年,柳州螺蛳粉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

此外,柳州市还每年开展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专项整治行动,构建“行政+司法+仲裁”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建立跨区域联动保护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拦截恶意注册申请。同步成立柳州螺蛳粉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盟,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工作和系列服务活动,通过打造“快保护、严保护、大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柳州螺蛳粉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执法检视:直面问题破解发展瓶颈

尽管《条例》实施成效显著,但执法检查发现仍存在短板。在宣传普及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户对《条例》内容了解不深,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原材料本地化率偏低,竹笋、豆角、螺蛳等仍依赖外省供应,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预包装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面临低价竞争压力;品牌辨识度不高,缺乏全国性龙头企业引领;侵权假冒现象时有发生,品牌维权成本高、取证难,亟需加强跨区域执法协作;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五方面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完善配套制度;二是打造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原材料本地化、标准化生产;三是强化质量监管,提升县级检测能力,健全智能溯源系统;四是深化品牌建设,培育领军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五是加大扶持力度,优化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链,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履行监督职责,建立健全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重点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推动《条例》全面、深入、长效实施,确保法规“长牙带电”、真正见效。市人大将以法治之力护航产业行稳致远,助力把“小米粉”做成“大产业”,让一碗粉飘香全国、走向世界,书写新时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柳州答卷”。